[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南風再起 市定古蹟原臺南大正公園以藝術重回市民生活 記者翁士民報導
- 2019-03-30
- 瀏覽人數 : 893
![南風再起 市定古蹟原臺南大正公園以藝術重回市民生活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南風再起 市定古蹟原臺南大正公園以藝術重回市民生活 記者翁士民報導](photos/5d1dd381a3cd7.jpg)
記者 : 翁士民
原臺南大正公園圓環(即湯德章紀念公園、民生綠園)是臺南市現存最大的交通圓環,也是台南市重要的交通與歷史節點,去(2018)年12月底完成古蹟修復與公共藝術品設置後,今年重新對公眾開放。
大正公園圓環的建置,始於1911年實施「市區改正計畫」所規劃的防火公園。圓環規畫借鏡法國凱旋門,大正公園圓環從外輻射出七條市區主要道路-民生路、公園路、中山路、青年路、開山路、南門路和中正路,周圍環繞眾多重要古蹟包括國定古蹟原臺南州廳(國立臺灣文學館)、市定古蹟原臺南合同廳舍(臺南市消防隊)、市定古蹟原臺南州會、國定古蹟測候所(交通部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展示館),鄰近林百貨、舊警察署(臺南市美術館一館)、鶯料理、勸業銀行(土地銀行)等具代表性的歷史景點,是臺南市歷史城區的核心,也是各國遊客尋訪臺灣現代化發展的起點。
市定古蹟原臺南大正公園除見證西方都市計畫手法運用於臺灣城市發展,肩負現代都市發展所需景觀美化、市民休憩、及防災避難等功能角色,也是一處適於展現城市鮮明意象地標的所在。
回顧這座圓環的歷史沿革,過去的政權及統治者,都曾企圖在此地高豎雕像,以宣揚其統治威權。有鑑於藝術所具有的柔軟度與包容力,市府文化局特別委託國內知名女性雕塑家莊靜雯創作銅雕藝術品〈迎風〉,重新定義這個具有多重歷史文化意義的公共空間。
今(30)日上午於現場舉辦「南風再起-公共藝術《迎風》民眾參與系列活動」,現場由市立第一幼兒園帶來輕鬆童趣的表演,公共藝術委員蕭瓊瑞、古蹟審議委員張嘉祥、古蹟審議委員陳嘉基、邱莉莉議員、莊靜雯藝術家、花柏容作家、日本熊本縣派駐員朱俊彥、國立臺灣文學館、消防局中正分隊、中西區公所、銀同社區發展協會、永福國小、忠義國小、莉莉冰果店、台南市府城故事協會…等各界人士到場共襄盛舉。
南風再起 市定古蹟原臺南大正公園以藝術重回市民生活
文化局指出,〈迎風〉舞者在凜冽寒風中曳曳生姿、不畏逆境的意象,猶如湯德章律師不畏強權慷慨赴義、熱愛臺灣這塊土地的永恆堅持。舞者在冰天雪地中滑行的身影,也正恰好象徵著臺南400年歷史所繼承的7種城市精神:對稱般的構圖,象徵湯德章從公園路遊街而來所堅持的「正義」(Justice);穩定的舞姿,猶如同湯德章半身像目指中山路的「堅定」(Steadfastness);寒風中的獨舞,象徵著青年們和女性渴望擁抱的「自由」(Freedom);舞者單腳鶴立,恰如延平郡王渡海開山的進取「獨立」(Independence);深具質感的雕塑傑作,則與座落南門路、從警署搖身而成的南美館「美學」(Aesthetics)呼應;前稱末廣町的中正路是日治臺南最重要的繁華街,有著舞者般「優雅」(Elegance)的氣質;而不管是舞者個人的凝神屏氣、臺南巷弄中的溫暖和諧,或是孫文民生主義所追求的世界大同,從個體到總體,都在追求「平和」(Peace)的真義。將7條幹道匯聚起來的圓環,則組成臺南城市第8種精神:「團結」(Unity)。由此,大正公園的重生,不只象徵臺南城市多元包容的歷史厚度,更展現出臺南作為臺灣「文化首都」的高度。
邱議員表示湯德章紀念公園在老一輩市民的印象就是「石像」,如今以公共藝術方式,並邀請第一幼兒園的小朋友表演來讓市民認識,淡化政治色彩,隱喻場域新生。公共藝術委員蕭瓊瑞致詞時說到,早期臺南人都稱呼湯德章公園為「石像」,約會見面優先場所是臺南火車站,再來就是「石像」。石像一開始是兒玉源太郎(但有人誤會為後藤新平),後來是孫文。在討論公共藝術的時候,正好臺南美術館價購「逆境之風」的作品,是藝術家在美國時看見在雪中逆風溜冰的姿態,不畏環境劣勢,勇往直前所創作。恰如臺南是臺灣歷史開拓的起點,先民篳路藍縷,開墾發展至今的樣貌。作品指向南方,隱喻臺灣歷史發端在臺南,藝術作品的設置,象徵「南風再起」。
記者會結束後,台南市府城故事協會的故事媽媽們也引導小朋友瞭解古蹟歷史及公共藝術〈迎風〉創作過程,激發小朋友對古蹟保存及藝術欣賞的興趣。文資處並以「迎風‧覺旅」為主題舉辦兩場次走讀活動,分別由臺南市美術館導覽解說員杜宜昌老師與赤崁文史工作室鄭道聰老師導讀,介紹環繞大正公園周遭多樣性的古蹟及歷史建築,讓參與者更瞭解臺南府城深厚的歷史及文化。

關鍵字:南風再起 市定古蹟原臺南大正公園以藝術重回市民生活